习水县农业产业革命的思考及建议习水地处川黔渝结合部的枢纽地带,辖26个乡镇(街道),78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69万),国土面积3128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57.6%,天然草山草坡132万亩、人工草地5万亩、有机地块30万亩,到处水草丰盈、绿色满坡,具备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优势条件。2019年,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59.35亿元,同比增长7.2%;完成农业增加值34.7亿元,同比增长7.2ﻪ%;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为58.5%,居全省县域第一方阵第一位;农产品加工转换率为54.76%。 一、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坚持“绿色、生态、健康”的发展理念,认真践行五步工作法,以观念革命、产业革命、作风革命为引领,对照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找差距、强弱项,选准以麻羊、生猪为畜牧业发展重点,统筹推进肉牛、家禽等畜牧业,先后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肉羊标准化示范县”等称号,黔北麻羊列入国家级遗传资源名录,并通过国家地理标志登记。选准有机红粮、商品蔬菜(辣椒)为种植业发展重点,全力打造有机农业示范县,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称号,习水红稗、仙人掌、岩蜂蜜等通过国家地理标志登记。 (一)生态畜牧业呈裂变式发展势头。麻羊产业:我县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将麻羊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优势主导产业,通过保种、提纯、复壮和扩繁等方式,建成黔北麻羊保种场1家、扩繁场4家,保种区2个,每年可提供2000只纯种种公羊;以嘉荣牧业、黔道食品、“羊管家”等龙头为引领,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销售门店”的组织方式,建成年产30万吨羊用颗粒饲料厂1家,规模以上羊肉制品加工企业2家,麻羊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全县已发展麻羊养殖户1.3万户,其中规模以上养殖户472户;预计年底存出栏麻羊50万只。生猪产业:持续推进“公司+家庭农场+农户”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现已建成建成5000头种猪场1个、年出栏5万头生猪的选育场1个、20万吨饲料厂1个、生猪家庭农场176户382组;同时启动建设德康公司第二期7500头种猪核心场建设,以扩大商品仔猪的存栏量,巩固现有的生猪存出栏量。目前全县生猪存栏25.6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95万头,仔猪存栏7.8万头)。肉牛产业:以万牛公司为龙头企业,充分利用我县特有的白酒企业的酒糟、曲药草等优势,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以订单模式收购牧草,发展草畜配套的养殖模式。预计年底实现存栏24万头,出栏7万头;今年我县的优质小黄牛,已经进入盒马鲜生连锁超市。家禽产业: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或“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实施绿色“稻+鸭”项目和林下生态养鸡示范区。预计年底实现存栏450万羽,出栏600万羽。 (二)有机红粮产业成效显著。依托茅台集团,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发展模式,大力建设高标准有机红粮基地,全县种植面积25万亩,预计收获红粮6.2万吨,订单单价4.6/斤,估算产值约5.7亿元。通过以农户与茅台集团签订订单合同的方式进行收购,提高群众收益,促进红粮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成为我县一大支柱产业。 (三)商品蔬菜(辣椒)产业初具规模。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农民自愿,以贵州一品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采取“ﻪ公司+农户”的种植模式,实行订单种植、合同收购。今年全县种植蔬菜42万亩,其中订单蔬菜10万亩(辣椒4万亩、其他蔬菜6万亩),食用菌种植1000万棒(袋)。获贵州省十大蔬菜基地称号。 (四)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古树茶:全县有大树茶50万株,能采摘的有22万株,有茶叶加工企业5家,开发有“仙源红古树红茶”、“金枞丝野生红茶”、“叶文盛古树红茶”、“鳛国故里古树红茶”等品牌。中药材:全县以油厚朴、杜仲、黄柏、金银花、桔梗、铁皮石斛为主的中药材35.5万亩,其中14个重点药场连片种植木本药材面积在5万亩以上,桑木镇大山村已获道地药材产地认证,产地规模为2000亩。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县的产业革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靠天吃饭,产业低、小、散,技术力量薄弱,无序发展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一)产业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省、市逐年增加的投资,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帮扶,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产业革命的需求看,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一是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足,投资农业既要承担气候、环境等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产业革命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农民除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外,在其他银行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大,如德康公司家庭农场建设,合作银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贷款门槛高、程序繁琐;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也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三是涉农资金整合难,尽管我县多次调度、多次整合产业涉农资金用于产业发展,但真正整合的仅有财政扶贫资金和农业农村局极少部分项目资金,而且多数财政扶贫资金和项目资金是“戴着帽子”的专项资金,资金使用范围受限,导致资金整合阻力大、用途不明确,难以用于产业发展。如我县今年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资金1800万元,只能用于田间工程建设;扶贫办的财政扶贫资金1.6亿元,只能用于贫困户产业发展,贫困户发挥效益不好,更无谈示范效应。 (二)扶持政策兑现不到位。2012年,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习水县2012年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使用方案的通知》(习府办发[2012]249号),拟安排2000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经原农牧局组织验收并报请县人民政府兑现奖励资金,但因多方原因,最终未能兑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积极性。2016-2017年,县委办、县政府办先后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意见》(习委办字〔2016〕15号),《关于印发习水县2016年生态蔬菜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习府办发〔2016〕108号),《习水县2017年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习农领办【2017】3号)等文件,经组织验收后,县人民政府于2017年底兑现了80%的补助资金,但至今还有20%的补助资金未兑现,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龙头引领带动性不强。一是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对接不好,有的企业带着产业和市场,却找不到土地和劳动力。二是贫困户拥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却找不到市场和合适的产业门路,ﻪ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的“窗户纸”没有捅破,“寻锅补”与“要补锅”链接不好。三是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大,大多数还处在生产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差的阶段。我县的省级龙头企业有5家,但都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如富华禽业,曾经处于停产状态,现虽然恢复生产,但基本上属于自主生产、自主经营的模式,没有起到龙头引领的作用;又如同民坝区的和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吼滩坝区的安新农业公司,自身都还处在停留或小打小闹阶段,且发展资金不足,更谈不上辐射带动,无法将“一潭死水”变成“一江春水”。 (四)产业规模小、品牌建设滞后。一是全县农业产业化整体规模不大,不能满足基本的市场需求,如我县在农校对接过程中,各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种类、数量远达不到学校需求,形不成长期合作的供需关系;又如现已进入盒马鲜生连锁超市的贵州“小黄牛”,习水的小黄牛数量严重不足,大多数是从外县采购后再转手进入超市。二是我县农业产业以从事种、养业等初级原料生产为主,全县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数量虽多,但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部分农产品有商标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标准;同时在加工中存在着加工初级产品、传统产品、低档次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少,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五)技术力量支撑不足。一是农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大多数乡镇(街道)只有1-2人在从事农业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各乡镇(街道)农服中心在编人员300人左右,但实际在岗开展工作的不到100人,仅有的农技人员往往也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产业革命。二是近几年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新招录人员大多为非专业人才,工作上手慢,工作效率大打折扣。三是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大多为老弱病残,接受农业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较低,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产业革命的发展。 (六)基础设施落后。一是很多乡镇基本农田靠天吃饭现象依然存在,灌溉用水、排灌设施、生产性大棚等保障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重建轻管现象严重,如福贵公司的蔬菜大棚,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已建成的机耕道、水渠等缺乏管护而荒废。二是是土地基础条件差,我县没有较大平坝支撑,500亩以上坝区仅有4个,其余大所数土地为坡耕地,且各乡镇海拔高低差异大,对农作物选择要求高,导致产业选择难,规模发展难。 (七)产销对接不畅。由于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组织生产和销售的能力不足,产品不多、质量不统一,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群众的产品卖不出去,而有需求的业主买不到好产品。如往年福贵公司组织生产的花菜、青菜因质量问题部分产品未收购,今年一品红公司组织生产的辣椒,因农户未分批采摘;辣椒个头大小不一,质量不统一,也出现产销矛盾。部分农产品没有做到订单发展,特别是部分农村散养散种户没有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农业为突破口”的思路进行产业选择,导致销售困难,效益不好。 三、对策及建议 (一)因地制宜,选择布局产业。按照“宜牧则牧、宜梁则梁、宜菜则菜”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抓好麻羊、生猪、有机红粮等主导产业,统筹推进肉牛、家禽、蔬菜(辣椒)等农业产业,稳步发展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并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重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杜绝“遍地开花”。 (二)多渠道融资,加大农业投入。一是充分整合涉农资金,重点用好产业扶贫资金,有针对性扶持产业,将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好效益。二是加快扶贫基金落地,围绕“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受益、促进发展”的原则,着力全产业链打造、着力全利益链联接、着力全要素链配套、着力流程链优化、着力责任链督查“五链联动、走出新路”的思路,加快扶贫基金落地,用好用活扶贫产业子基金,助力产业革命。三是加快社会融资,积极鼓励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发展产业,重点引导国有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四是争取银行支持,加大惠农贷扶持产业力度。五是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农业项目,确保更多的项目资金落地习水。六是立即兑现2016-2017年产业补助资金,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三)政策引导,激活“僵尸主体”。农业经营主体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其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业革命的成功与否,因此要通过财政扶持、金融撬动、环境优化、技术创新、企业竞争等方式激活“僵尸主体”,增强经营主体自身“造血功能”,通过股份合作和利益链接等方式向农户发挥“输血功能”,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促进产业革命。 (四)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是开展好“两品一标一规”申报认证和登记工作。二是围绕我县麻羊、生猪、肉牛、红粮等产业,进行品牌资源整合,打造核心品牌,实现共创共享的品牌效应。三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各种“丰收节”“采摘节”、参加各地展销会和博览会,结合电视、微信等平台,宣传推介品牌,提高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真正打响习水农产品品牌。四是 (五)加大培训,强化科技支撑。一是围绕产业需求,加大农业实用人才培训,配齐配强“三农”干部队伍,每个乡镇至少要有4名以上农业技术干部抓农业工作。二是根据市场需求,组织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等开展技术培训,把先进的生产理念、技术、经营模式和做法带到农业生产,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 (六)多轮驱动,夯实农业基础。一是加强对现有水渠、大棚、机耕道等农业基础设施的管护,充分利用现有农业基础资源。二是利用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等项目,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七)创新机制,促进产销对接。一是加强与行政事业单位、学校、社区、企业、超市、医院的需求对接,着力构建农产品收购、运输、配送一条龙体系。二是通过龙头带动,建立产销对接平台,以销定产、以产促销,实现种养、产销一体化发展,彻底解决农产品“卖不出”的难题,推动习货出山。 |